我很幸運地參加了“文革”結束后國家恢復的首次高考,并成為一名大學生,畢業后進入一所國家部委創辦的中專學校(曾經也是大專學校),從三尺講臺的普通教員到教研組長,到專業系部主任,20世紀80年代末當了教學副校長,后來又當校長,直至到齡退休。
前不久,有關方面與我這個30多年“從一而終”從事職業教育的“老兵”約稿,說是希望把能像一塊“磁鐵”一樣吸引我,并為之奮斗一生的職業教育事業和所在學校的經歷與體驗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是寫本書。一生忙碌的我,現在要靜下來動筆還真有點為難。我向學校現在的領導匯報,所幸他們很支持我,還舉薦了幾位筆桿子協助我。這下我就盛情難卻了,于是恭敬不如從命。
人有人名,書也應該有個書名,我想這也是很自然的事。那么起個什么書名呢?我和我的團隊商量了好一陣子,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書名,羅列了好幾個。從教30多年來,自從認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教育定位的“服務”思想以后,我腦子里就很自然地蹦出了“架橋”或“鋪路”之類的首選書名,因為這些名字同教育的定位和教育工作者的擔當與使命很契合,于是就決定用《鋪路——讓學生有更好的發展》為書名。
小平同志提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走過40年的改革開放之路。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發展的路越來越寬,越來越好,越來越穩健。這是國家發展的歷程,也是發展的基礎,更是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起來的必由之路。
人的發展同樣需要有“路”,不僅要“對路”,還要走“好路”。辦教育,辦學校,就是為莘莘學子發展和成才鋪“路”。
我國《教育法》第二十條規定“國家實行職業教育制度和繼續教育制度”,《職業教育法》第三條規定“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習總書記在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說:“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span>
由于歷史和文化等原因,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與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定位及其作用仍有較大偏差。一些人認為職業教育就是托底的教育,無可奈何的教育。這種認識的客觀存在,有我國很長歷史的“學而優則仕”、重腦輕體等固有認識的原因,也有我國職業教育自身發展水平不夠高、不夠活、不夠有特色等原因。盡管眼前職業教育的路走起來還不是那么順暢,有時甚至有些坎坷,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職業教育的同仁們依然是篳路藍縷、砥礪前行,一步一個腳印,用責任心和愛心來陪伴我們的學生走好這條同樣燦爛的人生之路。
我想通過我畢生的工作經歷和學校在為學生成才鋪路的大量實例來告訴讀者: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我們現在已經十分習慣或依賴的電子商務、網上購物一樣,它們與傳統的實體店購物只是不同的商業活動業態,沒有高低之分,只有適應與不適應之別。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也只是“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教育”一詞在政府許多重要文件中已是高頻次出現,如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到2020年全國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不同類型的學習通道、成才通道,沒有高低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之別。
“教育類型”概念的出現,可以說是自然人群客觀存在的類型差異的客觀需要,因為大家忽視了自然人群類型的客觀差異,所以也就不容易去認識或視而不見或有意無意地不承認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的客觀存在。
同樣,我要通過我畢生的教育實踐和我為之服務并奉獻青春年華的學校所培養出的許多優秀學生的案例,以及所取得的許多教育教學成果,來例證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道理:
教育事業就是為各式各樣的人提供成才機會,不同類型的教育適合不同的培養對象;有些學生適合于普通教育,可以從普通高中進入普通大學;還有一些學生更適合職業教育,可以從中職進入高職或應用技術類大學成才,也可以從中職到就業再接受繼續教育成才。特別是我們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更需要多樣化的成才之路,有道是“條條大道通羅馬”。
有的人年少即為“大學生”,有的人卻是“大器晚成”;有的人可以成為“愛因斯坦”,有的人應該成為“愛迪生”:這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普通教育領域,我們辦了很多實驗學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等,進行了幾十年的探索,對開發科研精英人才成長之路有了很好的經驗,并為人民群眾所熟知。但是,對技術技能型精英的培養,我國還沒有建立系統的實驗學校,人民群眾對這類英才成長的了解甚少。因此,我感到有必要探索這類人才更好成長的路徑,實踐“鋪路”的方法,反思“鋪路”的成效。我感謝我的職業生涯給了我這個機會,上海信息技術學校雖然沒有掛名“職業教育實驗學?!?,但我們實際履行了實驗學校的職責,我們承認人的差異性是自然的、可以分類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屬于應用型,需要有獨特的路徑予以培養。針對這些人的智能特點,匹配“因材施教”的理論和實踐,我會在本書中用較大篇幅向讀者介紹,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一個初心。
我的另一個初心,則是要表達我的職業追求:辦好一所職業學校,概括起來就是服務于學生更好地發展,為學生成才鋪路,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鋪路。我也會用一些篇幅來介紹如何“鋪路”的點點滴滴,與同行交流,讓更多未來的學生和家長了解職業教育的特色。
鋪路的方法很多,但有兩項是我在改革開放年代悟到的真理,即解決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只有靠改革與開放。改革,就是系統從內部打破平衡;開放,就是系統從外部打破平衡。
要實現改革開放,首先需要我們解放思想。由于思想解放,敢為人先,我們才得以在上海信息技術學校這塊職業教育沃土上,從課程改革到專業建設,從管理改革到校園文化,從校企合作到國際交流,通過打造一個個頗具職業教育特色的“上信模式”脫穎而出。
本書中,有這樣一條“鋪路”者的“心路”軌跡:走上三尺講臺,當老師,要教會每一個學生,不讓他們在困難面前卻步;當系主任,要建設好專業,讓社會好用,讓學生好學;當校長,要保持一份純粹的心境,心無旁騖,辦好一所人民滿意的學校。總之,服務發展是宗旨,我會在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發展需求之間的“架橋鋪路”的經歷中,談一些體會,交流一些對讀者來說或許有益的經驗。
這些體會和經驗主要是:
第一,校長,這個職務非一般的行政管理職務。因此,除了要學會和掌握一般的管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育人之道,掌握和積累教育教學經驗。要成為稱職的“園丁”之長,要在“園地”里摸爬滾打的時間相對久一些,這樣才容易成為教師的良師益友,才能成為學生的“鋪路”工匠。
第二,職業學校的校長,要把握一般教育規律,更要把握職業教育規律。要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創新,不斷總結,以實實在在的辦學成效來讓我們的學生和家長體會到身邊的這所學校、眼前的教育模式,才是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第三,職業學校的校長,還要學會去認識經濟社會發展的市場規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職業學校與普通學校一個顯著的區別,也是辦好一所現代職業教育學校的要務之一。
第四,職業學校校長的職責就是為每位學生“鋪路”——通向社會需要、學生適合、人生出彩的成長之路。這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檢驗是否辦出一所人民滿意的學校的唯一標準。
第五,職業學校的校長,為每一個學生“鋪路”就是一種服務。要統籌好“三二一”,即三個客戶(學生、企業、政府),兩個機制(產教融合的辦學機制、靈活選擇的教學機制),一個目標(立德樹人,讓學生有更好的發展)。
第六,職業學校校長作為學校行政負責人,一定要牢記“發展是硬道理”。要發展就要學會打破平衡,打破平衡最好的方法就是改革開放,只有改革開放才能引發發展的動力和能量,使學校始終保持著新鮮的活力。
第七,職業學校的校長,要明白一所好的職業學校其標志是特色,核心在專業,關鍵在教師,成效在學生。而“核心在專業”也恰恰是與普通高中類型相區別的關鍵所在,能不能辦出特色,專業就是一個顯示校長和他的團隊功力的試金石。
第八,職業學校辦成“三個樂于”,即學生樂于學、教師樂于教、社會樂于用,是我職業生涯、校長崗位孜孜以求的理想和信念。本書呈現給大家的共十章,即用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發展而鋪就的比較通俗形象的“十條路”,來詮釋這個理想和信念。
在本書最后“潤色”審校之際,筆者讀到習總書記5月16日致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的賀信,其中強調“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習總書記的話語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進方向;而“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等論斷,更為職業教育的現代化明確了新的功能。我作為一名老職業教育工作者,一名為了學生有更好的發展而“鋪路”的探索者、實踐者,感到無比欣慰和自豪。
鄔憲偉
2019年5月于上海